01电影表演与戏剧表演的异同
综合艺术都具有表演性,需要演员的表演,而且对演员的表演来说,追求的目标也都是一致的,都要求深入人物的内心生活。戏剧是这样,电影也不例外。
作为一套新兴的艺术,电影有一系列不同于戏剧的艺术特征,但是,说到底它仍然是戏剧艺术在科学技术时代的一种延伸或变形,离不开“有人演,有人看”这一最基本的“游戏规则”。所以有一位英国导演说过这样的话,从“戏剧的全部表达技巧所产生的感受和顿悟的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来说,电影、电视剧、广播剧等“基本上仍然是戏剧”,只不过他们是“机械录制的戏剧”而已。电影在最初传入中国之后,正是借助了话剧的力量,依靠“春柳社”、“南国社”等话剧社团的大批表演艺术家以及戏曲演员的参与,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表演艺术形式,成为一门独立的表演艺术。新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是由戏曲演员参与演出的戏曲片。电影表演与戏剧表演具有多种不同特点。电影表演首先是在摄影机前完成,最后再体现在银幕上,电影演员通过胶片在银幕上的放映与观众间接交流,在这之前经过了摄影机拍摄时的艺术处理、导演的蒙太奇以及在后期剪接时的筛选、剪辑、加工、制作等等环节,呈现给观众的已经远远不是演员表演时的本来面目。而且不同于戏剧的集中演出,演员创作是非连续性的,一场连贯的戏经常会停下来,跳过去拍下一个不同的场景,而且演员需要经常在虚拟的对象前独自表演和交流。电影里的道具多是实景、实物,与戏剧的虚拟化舞台也有着很大的区别,这对演员表演也就相应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演员表演中走路、说话、行动和表达思想感情都要求像在生活里那样,而不是将生活动作提炼为某种程式化的艺术表现。
同时电影演员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作为表演的道具出现,比如大量的群众角色和气氛角色等非职业演员的参与。
电影表演要求逼真、自然、生活化。巴赞认为,电影“是完整的写实主义神话,是再现世界原貌的神话”。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一书中也指出:“电影艺术的基础和可能性在于它使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都保持其本来面目。”电影艺术的特性决定了电影表演的特点,需要演员依照此特点把握创作心理,创作出符合观众审美要求的经典形象。
1.演员在心理上要重视各个工作部门的作用
电影表演中,虽然演员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演员的创作除了个人的表演功底和气质魅力起作用外,还与剧本、导演、摄影、照明以及化妆、道具等各个部门密不可分。
所以要求演员首先要端正一种心理态度,即人物形象的创作是集体努力的结果。
端正了这一态度,有利于充分依靠各部门的力量,让导演及各个技术部门发挥作用,激发出自己心灵深处的东西,帮助自己培养准确的角色感觉,塑造出成功的艺术形象。
由于电影表演的特性,它在银幕上塑造人物形象拥有着丰富的表现手段。这些表现手段包括镜头的推、拉、摇、移、俯、仰、升降、虚实、焦距等变化,不同构图和景别的变化,丰富的音乐、音响效果,空镜头形成的隐喻、联想、对比、寓意及韵律节奏等等。这些对演员的创作心理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摄像机的镜头运动、构图,灯光的造型作用,给演员创作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也带来了与舞台表演完全不同的要求。要在镜头前将自己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就需要演员对镜头、灯光有一定的感受力,齐士龙指出:“镜头感是电影创作中必然的职业自我意识。”没有敏锐的镜头感,不能将自己的演技有效的发挥出来,是不能演好角色的。同时,电影的蒙太奇手法也影响了演员的表演心理。电影艺术家张骏祥曾指出:电影演员的行动,不仅要遵循生活中人的逻辑,而且还必须遵循蒙太奇的逻辑。蒙太奇的跳跃性、片段性要求演员具备相应的心理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包括形体动作的适应,感觉器官的适应,时空关系的适应等等,蒙太奇侧重的是时空关系的适应,要求演员在优秀的素质、熟练的技巧基础上培养快速进入表演情境的心理能力。电影表演的生活化需要,决定了演员扮演角色的心理内容与外部展现都忠实于生活,即深入的体验生活,然后具体的展现生活。这种体验和展现是一种“大象无形”,人们通常说“电影表演是掩盖技巧的技巧”,生活状态是最自然最平常的存在状态,演员表演过程中的种种心理活动和心理技巧,就要在生活化的表演中真实自然、不露痕迹的体现出来。正如已故名导演焦菊隐在“导演阐述”中所说的那样:“台上的一片生活并不等于艺术品。观众要看的是戏,也就是经过集中、提炼、典型化了的生活。’在这个美学观点上,电影、话剧又是相通的,也称是‘艺同此理’吧,只不过电影所运用的手段不同而已。比如电影可以通过不同景别、不同运动镜头和不同蒙太奇技巧,进行一番电影化的‘集中、提炼、典型化’的再处理,把剧作的风格和舞台上的精华予以强调,甚至强化,给观众以强烈的艺术感染。”为了银幕人物形象的塑造,一个演员必须具备深刻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形象的表现力。理解力帮助演员深入理解剧本,熟悉规定情境、了解人物关系;想象力帮助演员挖掘人物内心,斟酌台词含义;表现力则有助于演员在镜头前充分表现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想象。当然,这些只是基础,演员还应该具备准确把握多种角色的心理素质,能够深入不同人物的内心,满足多种电影角色的创造需要。提及电影表演心理,还有一个不能不提到的概念,就是电影艺术描写人物心理的“微相表演”。微相学理论的先驱者贝拉·巴拉兹这样解释“微相学”:“无声片里的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存在的面部表情,仿佛已经进入了一个陌生而新奇的心灵的世界。这是一个新的世界——‘微相学’的世界。如果没有特写,我们就不可能用肉眼或是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这个世界。”